越野的尺度,安全的底线——环塔赛事背后的赛段设计与安全考量
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越野拉力赛,爱跑·2025中国环塔国际拉力赛于6月1日圆满落幕。赛后,赛事组委会就赛段设计、安全保障、组别协同及极端天气应对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总结与梳理。本届赛事在运行机制上始终坚持以国际汽联(FIA)标准为准绳,力求在艰苦挑战与赛事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确保各组别公平竞技、有序运行。
以国际标准为准绳:运行机制与时间安排的深度考量
环塔拉力赛至今已有20年历史,不仅在赛事运行上全面对标国际汽联越野赛标准,其中涵盖时间表、发车间隔、路书规范等核心环节,还结合了中国地域与气候特点进行适度优化。
其中,“日出发车,日落收车”的时间安排是基于FIA关于天黑后禁止赛段竞赛的明确规定,保障参赛者在可视条件下完成比赛。此外,为平衡摩托车与汽车混合发车的实际需求,赛事安排摩托车在拂晓时率先发车,汽车组则需在摩托车全部出发一小时后才能起步,整个发车窗口需延续3至4小时。
新疆夏季白昼时间较长,为上述赛事安排提供了条件。然而,摩托车与汽车的间隔调度,加之长赛段、高强度的设定,使得赛事在时间上依旧十分紧张。因此,为了保障赛事有序进行,组委会调配了28辆地面保障车与两架直升机,所有工作保障车辆通常在赛前一天便进入赛段待命。
极端天气下的应急机制:始终以安全为先
本届赛事期间,新疆地区天气多变,尤其麦盖提赛段曾连续遭遇强风与沙尘暴。为此,环塔组委会与地方气象局建立合作机制,重点区域实施高频率预警,部分地段每小时更新一次天气信息。但由于地形复杂,N39赛段等沙漠深处仍缺乏高精度气象站,预报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救援直升机的起降条件是赛事当天是否发车的关键判断依据。第八赛段临时推迟发车,正是因监测到早上风速大、能见度差,不具备直升机起飞条件。组委会强调,赛事安全不仅关乎车手,也涉及沙漠中每一位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因而,是否终止比赛必须由中汽摩联以及赛事管理机构根据安全评估统一决策。
安全红线不可逾越:赛段调整出于全局考虑
第八赛段原计划深入N39大沙漠,整体难度显著提升,运行时间预计超过10个半小时。为此,组委会在赛前提出赛段缩短建议,并征询了新能源组参赛车队意见。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机制,最终决定对赛段作出调整。
这一决策并非针对某一组别,而是基于整体安全考量。数据显示,最终一辆赛车在22:30驶离赛段,若新能源组再延长最大给时,将大幅增加夜间救援难度,尤其在直升机无法飞行的情况下,一旦出现意外,连基本的救援都难以保障。赛事必须在保障参赛者安全的同时,确保工作人员与后勤团队的运行安全。
即便如此,本届赛事仍有多辆追击车通宵作业,连夜驶离赛段。尊重参赛品牌的意见固然重要,但更需守住赛事管理的底线,确保赛事可持续与安全运行。
摩托车与新能源组:在挑战与保障之间寻求平衡
面对摩托车组与新能源组“同台竞技”的局面,本届赛事运行压力进一步上升。尤其新能源车型相较专业组赛车,重量大、速度慢,给救援与调度带来额外压力。
对此,赛段设计有所调整——如选取相对容易的沙地路线,提高完赛率;在规则层面也作出适度放宽,例如将新能源组最大给时从8小时延长至10小时、在部分情况下默许外力维修等,以促进这一新兴组别的参与和发展。
尽管如此,作为一项面向所有专业参赛者的公开赛事,环塔不可能为少量新能源车型“推翻原有机制”。赛事以安全为底线,挑战性可以权衡,但安全管理原则不可动摇。
分流运行?当前条件下暂不实施
针对网络上关于“分段式运行”或为新能源组设立专属路线的建议,组委会目前暂无实施计划。主要原因在于当前无论是地面保障、空中通讯还是人力资源配置,均难以满足双路线、分段运行的高复杂度要求。
尽管新能源车型正逐步成为越野赛中的新兴力量,但必须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其参与路径,而不是以特殊化方式介入赛事整体格局。
走向未来:包容探索,坚持标准
回顾2025年环塔赛事,从科学设定发车时间、合理调整赛段难度、适度优化新能源组参赛机制,到灵活应对极端天气变化,赛事也在挑战与安全之间持续探索更优解。
环塔不仅欢迎新能源组的参与,亦欢迎更多技术与品牌的加入。但赛事本身具备明确的竞技逻辑与管理标准,不会因部分参赛需求而改变核心原则。
未来,环塔拉力赛将持续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动赛事向更高水平发展,同时坚守一条底线:确保每一位参赛者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发表评论